前一篇文才比較過幾個較高階的pack film機型
但是這次動手改裝的機身卻不是從前述幾部當中挑出來
而是擇定了最早期的Land 100
因為必須是金屬機身,才耐得住改裝的摧殘
再者,換裝上的鏡頭加compur #0快門組頗有重量
在蛇腹張開之後的力矩
料想不是塑膠機身承受得住的
所以必須選用金屬機身
同時因著工作光圈將會偏小
所以必定要常常接用腳架
也只有金屬機身提供腳架孔
不過能用Land 100,倒是因為synchro-compur快門本身提供了閃燈接點
電子閃燈或是閃光燈泡都能使用
至於觀景窗/測距器就不用太挑剔了
反正也習慣使用景深標尺拍攝
同時換過鏡頭焦段的測距與實際對焦必須兩段式進行
對焦的功能於我並不是太要緊,將就點不用配備Zeiss Ikon的後期機型
甫一觸摸到Land 100當下
精緻度與摸慣的德國相機相比
當下被打到十八層地獄去
啃!這樣的完工品質也要當時美國工薪階層家庭一個月的薪水
不過話說回來
也因為粗勇,所以捨得放手摧殘,不是嗎?
來說一下選用鏡頭的幾番考量
原配114m m的鏡頭,若要改裝有兩個方向
更廣角的90m m或者更接近標準鏡頭視野的135m m
下表比較這三種鏡頭的視角:
最後擇定135m m是因為在小底片機的片幅也已用慣了標頭
固然 linhof用的angulon 90m m相當誘人
不過必須要面對現實的事情是
美國大量生產的消費品,很少考慮到維修這層面
即使是金屬機身,卻幾乎採用鉚釘固接元件,拆開就是報銷
所以要縮短蛇腹的延伸長度(flange to film distance)對我來說幾無可能
還是放棄angulon 90m m的選項吧
施工過程頗多暴力血腥
略過不提
僅將完工後的Polaroid hybrid Land拿出來看看
當然品質也沒高明過方才詌醮過的大量生產
畢竟只有剉刀、砂紙、電鑽跟OK繃而已咩!
圖一:替換用的鏡頭與原始鏡片
圖二:全機縮閤
圖三:全機伸展
圖四:自製常用景深標尺表
圖五:測距視窗距離標尺與實際調校蛇腹標尺,
也就是方才提過的兩段式對焦作法,先自測距視窗對完焦,讀取左側距離刻度後再調整右側標尺至正確距離,有點麻煩!!不過實際使用上僅有在被攝體距離少於三公尺 時才要這麼複雜,比三公尺 遠的被攝物在光圈縮到f8之後就大約一致了,只需要一次對焦就可搞定
圖六:為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再作一道景深標尺
圖七:加裝bulb flah,可使用AG-1與M2, M3燈泡,或者再更瘋狂地換裝更大盞能接screw base #5, #25燈泡
圖八:與Leica M6體積比較
這最後一張圖,乍看之下不免令人疑猜,放著輕巧好攜的M機不用,帶著這麼大的便當盒出門,真是個神經病!!(也確實機身加鏡頭躺平,就像7-11國民便當上面站著一罐大養樂多)
不過看官們別忘了;
這回的題目是黑白暗房的替代方案
M6只是M6,這個便當盒可是一個機身加上暗房~~
你啃國民便當吐出來的是雞骨頭,我帶這個便當吐出來的是3"*4"的照片哩!
這麼想,這部引人發噱的拼裝機也沒那麼令人羞恥了吧!